(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十三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13.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pptx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十三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考点一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6-,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 是人们在 地理差异 的基础上,按一定的 指标 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 空间单位 。 2.区域特征 (1)具有一定的 区位特征 ,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整体性: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 一致 。 (3)层次性: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划分下一级区域。,,,,,,-7-,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8-,,,,,,-9-,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10-,特别提醒地理环境差异除了影响产业活动外,还对交通、建筑、文化等也有影响,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运便利,而松嫩平原缺少水运;松嫩平原民居墙体严实厚重,屋顶坡度小,长江三角洲则墙体轻薄,屋顶坡度大等。,-11-,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12-,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区域特征的分析 一个区域内的地理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时,应从区位入手,整体把握。 1.正确认识区域的区位特征,-13-,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14-,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2.综合分析区域的地理特征 (1)主要自然地理特征,-15-,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2)主要人文地理特征,-16-,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典题示例 (2017全国Ⅲ卷,1~3)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上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3)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 A.川剧 B.豫剧 C.粤剧 D.越剧,-17-,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思路分析第(1)题,剪纸中所示区域的特征:拱桥水乡、民居沿 河 而建且多窗、摇舟出行、门开向 河流 ,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景观,反映了当地降水 较多 、地势 低洼 、河网 密布 的自然特征,该景观主要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华北平原以 陆路 交通为主;珠江三角洲的民居以骑楼、碉楼等为主,民居一般为小天井大进深;四川盆地因中部为平原,周边为山地,故民居或依地势而建,或在 平原 上集中而建。第(2)题,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降水丰沛,故水网密布,土地面积少且零散,故民居依河而建、出行以水路行舟为主(剪纸景观);沟壑纵横,降水集中是 黄土高原 地区的自然特征;地势封闭,排水不畅,易形成沼泽,淤泥较多,不宜建房,与图示不符;山河相间,房屋应依地势而建,与图中的地势低平不符。第(3)题,川剧是四川 文化的一大特色,豫剧是 河南 的地方戏种,粤剧是 广东 的地方戏种。越剧主要流传在 长江三角洲 地区,符合要求。,,,,,,,,,,,,,-18-,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命题立意 本组题结合局部区域景观图考查区域环境特征、成因及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答案 (1)D (2)B (3)D,-19-,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对点训练】(2018广东湛江模拟)下图是美国某州的印第安人土坯房,是一种多层多家的集合式住宅,它采用晒干的泥土砖堆砌而成,一般有5层,从内到外逐层降低,构成锯齿状的不规则金字塔形,屋顶为平面,木横梁露在墙外面,最初的土坯房没有门窗,通过梯子由屋顶的入口进入,在内部还有数不清的梯子;门窗是后来才增加的。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依据材料和景观图可以得出( ) A.当地干旱少雨 B.降水丰富,水源充足,利于泥土砖制作 C.最初没有门窗是为了防风沙 D.只用泥土建房是因为坚固 (2)本地可以发展( ) A.大牧场放牧业 B.灌溉农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混合农业,答案,解析,-20-,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分析区域差异要从分析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异入手,同时注意分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1)气候差异的形成,-21-,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2)地貌差异的形成 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的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 (3)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22-,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4)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23-,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分析区域间不同的发展方向和状况。,-24-,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方法点拨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 (1)依据区域的整体性特点,执因索果层层推理自然环境差异:位置→气候(结合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2)按照“遵地之规、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析自然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从产业活动(农业、工业等)、交通运输、城市化水平、人口状况等方面比较人类活动的差异。,-25-,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区域差异的综合分析如下所示:,-26-,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典题示例 (2017江苏卷,25~26)(双选)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时期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27-,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的特征有( ) A.东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一直领先全国 B.中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呈加快的态势 C.1978—199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相同 D.1978—1990年,西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速最接近 (2)1978—2015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变化反映了 ( ) A.改革开放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 B.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不断加快 C.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中、西部增速 D.21世纪以来,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格局发生了变化,-28-,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思路分析,,,,,,-29-,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命题立意 本组题以不同时期我国和东、中、西部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变化图为载体,考查区域差异和区域发展。本组题图表信息丰富,对考生读图、析图能力的要求较高。材料虽短,内涵丰富:材料仅仅提到“改革开放以来(1978—2015年)”,却暗含国家两次大的战略调整,一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东部最先实施,故前期东部人均GDP年均增长率高于中、西部;二是2000年后的西部大开发,使西部地区人均GDP增速加快。这也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命题特色: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 答案 (1)BD (2)AB,-30-,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对点训练】读冰岛和新西兰两国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比较两国海陆位置和主要地形类型的差异。 (2)农业在两国经济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说明两国各自的主要农业部门并分析主要自然原因。,-31-,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答案 (1)冰岛:位于大西洋东北部,地形以高原为主。 新西兰: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2)冰岛:以渔业为主,临近北海渔场,渔业资源丰富。纬度高,气温低,不适宜发展农牧业(不利于作物和牧草生长)。 新西兰:以畜牧业为主,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宜牧草生长,草场广阔。 解析 第(1)题,由等高线数值及形态归纳地形特征:冰岛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0米以上,且中部地势起伏和缓,地形以高原为主;新西兰等高线密集,海拔多在200米以上,少部分地区在500米以上,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根据经纬度可分别确定两国的海陆位置。第(2)题,冰岛所处纬度较高,热量不足,不适宜发展农牧业,但沿海地区渔业资源丰富;新西兰山地、丘陵广布,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宜发展畜牧业。,-32-,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1)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2)从空间上看,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3)从产业结构上看,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 (4)从人地关系上看,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到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33-,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化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34-,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35-,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方法点拨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方法 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需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进行。 (1)横向即是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36-,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2)纵向即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37-,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典题示例 (2014上海卷,12~13)读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完成下列各题。,-38-,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1)1998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 ( ) 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 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 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 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 (2)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2010年该流域生态环境( ) 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 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 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 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39-,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思路分析,,,,,,-40-,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命题立意 本组题以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为载体,考查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和流域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学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 答案 (1)A (2)C,-41-,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对点训练】(2018广东七校联考)辽东湾海岸经历了多次变迁。20世纪80年代前,大量人口自发迁入辽河流域,促进了流域的大规模开发。1950年后为扩大灌溉和保护生态,辽河干支流先后兴建了若干水利枢纽工程。下图示意辽东湾辽河河口附近近百年来海岸线的变迁,图中最终海岸线(实线)为2003年实际状况。根据图中信息完成下列各题。,-42-,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1)图中盘锦湾面积逐渐变小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 ) A.辽河流域植被覆盖增加 B.辽河流域植被破坏严重 C.辽河河口不断围海造田 D.辽河河口浪潮侵蚀减弱 (2)1979年以来,辽河三角洲向南发展速度减缓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为截取河水,入海径流锐减 B.流域内降水减少,干流流量减少 C.流域内植被增加,水库调沙蓄水 D.海防大堤和海产养殖工程束缚,答案(1)B (2)C,-43-,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解析第(1)题,盘锦湾面积逐渐变小乃至消失,说明其海岸线不断南移,河口泥沙不断淤积。由图可知,有两条河流注入盘锦湾,如果河流流域植被覆盖增加,则河流的含沙量会减少,河口泥沙淤积也会减少,A项错误;辽河流域植被破坏严重,会导致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河口泥沙淤积加重,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辽河河口不断围海造田的信息,无法判断其是否是盘锦湾面积逐渐变小乃至消失的原因,C项错误;辽河河口浪潮侵蚀作用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短时间内其强弱不会有明显的变化,D项错误。第(2)题,从图中信息可知,1979—2003年,辽河河口地区海岸线向南推移的速度逐渐减缓,说明河口泥沙淤积减轻,主要原因应是河流含沙量减少。由材料可知,1950年后为扩大灌溉和保护生态,辽河干支流先后兴建了若干水利枢纽工程,水利枢纽能够调蓄洪水和拦截泥沙,导致入海泥沙减少;流域内植被增加,其涵养水源、调蓄径流的功能增强,水土流失减少,河流含沙量减少,从而使河口泥沙淤积减少。综上可知,C项正确。,